周明却认真而毫无顾及的说道:“交战的过程中文中都有详细的记述。敌军从其他方向上以一般兵力集中进攻我们的几个炮兵集群,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就被彻底打退。可是敌军的精锐骑兵借助前排的掩护竟然在一分钟之内就让整个纵队的最后一排冲击到我们的阵线附近的位置上。我们的步兵以猛烈的排铳火力乃至重手榴弹打垮了四排精锐敌骑的进攻力量,可是敌军最后两排多大概三四百左右的精骑兵力冲入我阵后仅用一两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彻底的瓦解了我们一个营的防线,连同冲阵,近战搏击中杀伤我军四百余人。我军六百余人左右的损失其中三分之二左右是敌军的这一千名左右的精锐骑兵造成的。其他二百左右的伤亡损失,不少也来自于阵线瓦解时所遭受到的损失。长期以来我们都一直认为有精良的铠甲,只要再配合上一些辅助兵器、官兵也有少量近战训练和足够的力量勇气基础就可以应对所有的近战威胁可能。可是这一仗却说明:在真正的职业化武装面前,我们的精良铠甲几乎形同虚设。。。”
“这些人在进攻中损失了超过一半的人居然还能不动摇,并且以这样的速度冲击战线?”这战斗过程的描述让李少华也是多少有些惊讶起来。
“是这样的,这是一群视战场如游戏的人。按照我们这一天来的审讯,上百个来自波兰精锐骑兵连队的人都交代出了一些情况。在过去的不少作战中,他们似乎很少承受过如同我军交战时的一些高伤亡。因为敌人并没有如同我军步兵一样强大的火力。所以波兰精锐骑兵如果在进攻中遭受挫折或者主将意识到继续战斗下去不利,就会让骑兵迅速的撤离战斗。而我军如同死亡陷阱一般的猛烈火力和看起来脆弱的近战准备才让敌人下定决心展开不惜代价的进攻。”
“既然敌人是这样的精悍和顽强,我们又怎么可能有这样多的俘虏,并且叫这些人在一天之内就配合我们?”李少华还是有些觉得奇怪。不过在亲自带着通译审讯了一些俘虏过来的精兵之后,李少华才真正的相信了不久前的这一仗。
“如果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遭遇敌人十万规模上下的大军并陷入短时间内激烈的交锋,同时又遭遇到四千规模以上的敌军这种精锐,那后果将是严重的。面对全新的敌人,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托大的战斗了。敌军的特点如果是以骑兵为主,并没有较强的炮火,我军的战斗队形应该回归这时代一般象样对手的正常模式:一个旅的横队只负责一里左右的正面。如果以半横队迎敌、战场的正面以不超过四里左右的距离为益,并且最大不能超过六里左右的距离。我军最好能够让整个北路集群至少三分之二的中重火炮乃至全部的近卫精锐力量可以及时的出现在遇到危险的战线上。在面对敌骑兵的冲击上最好是两到三排的步兵同时同敌军展开火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打倒敌军的速度超过敌骑进攻的速度,并且在近战交锋的情况下也能够有足够的火力来遏止对手的进攻。。。”
李少华起初了解到时候的也感觉到一丝担忧,可是仔细演算了一下新军主力部队如果像这时代的一般冷兵器精兵那种以传统兵书上的原则队形来展开作战的时候,也感觉到释然了。
至少五层步兵和三层可以直接参与到近战的炮兵及战斗工兵至少可以在一个人通道的方向上大概骑兵冲击过有效射程上的时间就打出七十五发已经填装好弹药的弹丸外加十多枚重手榴弹。完全可以报销十到十几排快速冲击中的敌军了。而且就算在之前的战斗中待发弹药有所消耗也可以做到这点儿。
如果说敌军可能带来什么危险,那就是在主力会战之外的其他威胁方面可能给新军主力部队带来的危害了。不过,在拥有了足够马匹的情况下,队伍陷入后勤困境的可能性显然也要小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