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面,以便庇佑母亲和妹妹。
若按私心里说,尤老娘自然是不乐意的。
可他们母女三人无着无靠,郭大姐就是他们最大的靠山,自然不敢违坳,把家里大部分的产业都陪送了过去。
原以为往后的日子就算辛苦些,至少能安稳。
哪曾想,贾珍根本不是个东西,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才把媳妇娶进房,一年不到就打小姨子的主意。
这中间的内情,因尤三姐年纪小,尤老娘都没告诉她,她知道的都是方才说的那些。
瑶光知道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但也不会和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掰扯那些事。
“这么说,你之所以卖身进王府,是想像燕姑姑那样,做个在京城里有体面的大娘子?”
尤三姐重重点了点头,说:“至少不必靠男
人过活。我算是明白了,这天下的男人就没几个好东西。”
“这想法太极端了。”瑶光失笑着摇了摇头,也不和她争辩,只是问,“你可识字?能算账吗?”
听这口风有门,尤三姐眼睛一亮,忙道:“奴婢跟着母亲和姐姐,也记下了两三千个字。管家理帐虽不十分精通,也跟母亲学过。不过娘娘放心,我学起来很快的。”
因为激动,她有些语无伦次的。
瑶光点了点头,说:“有基础就好。从今往后,你就跟在你翠儿姐姐身后,领着三等丫头的例,先学些眉高眼低,等我看看资质再说其它的。”
尤三姐大喜过望,忙不迭跪下磕头:“多谢王妃,多谢王妃!”
“快起来吧。”瑶光忙叫她免礼,正色道,“在我跟前当差,有一样需要记牢了,那就是不要动不动就跪。
你既然下定决心不靠男人过活,就是要闯出比他们也不差的视野。既然如此,你的膝盖也该比那些男人更金贵才是。”
网?阯?F?a?B?u?y?e??????μ?ω?é?n?2?????????????ō??
尤三姐听得若有所思,用力点了点头,道:“多谢王妃娘娘教诲,我明白了。”
瑶光这才重新露出了笑脸,吩咐道:“既然明白了,就先出去把人都叫进来吧。”
“是。”尤三姐应了一声,退出去把翠儿等人都喊了进来。
瑶光又当面嘱咐翠儿,叫翠儿带着她。又见她身上脏脏的,就命翠儿先不必当差,领着他下去洗漱一番,再借两件衣裳给她穿。
再过几日,绣庄上就要来给府里的仆人做下个月的衣裳,到那时候三姐的衣裳再一起做。
翠儿领着她去了,先叫后厨抬了热水来,拿了自己的姨子、鸡蛋等给她洗漱。
因三姐年纪小,身量比着翠儿自然差了一截。
翠儿方才已估算了她的体型,趁着她洗澡的功夫,又找出自己的两套没上过身的衣裳,先取出一套翠绿的,拿针线改小了些。
等三姐洗完,她那边也改好了,直接拿给她穿。又把另一套交给她,问她会不会针线。
“多谢翠儿姐姐,我在家学了针线。”
翠儿道:“既如此,另一套你趁空自己改吧。”
三姐乖觉,姐姐长姐姐短地谢了又谢,把翠儿哄得眉花眼笑,心中对她更加喜爱,日常十分照顾她。
正所谓投桃报李,翠儿对她十分照顾,三姐跟着她也是不拿强拿,不动强动,处处贴她的心,事事合她的意。
一来二去的,三姐跟着翠儿,就慢慢在两位郡主面前露了脸。
她的年岁和佩瑶、黛玉相仿佛,虽然她不通诗书,但为人通透伶俐,又是个要强的,佩瑶休沐回家,就爱带着她一起出门玩。
瑶光问了她的意思,见她愿意跟着佩瑶,正好佩瑶贴身伺候的两个丫鬟年岁到了,他们父母都求到瑶光跟前,要领回去自行婚配。
那两个丫头对此也没意见,瑶光开放他们去了,连身价银子也没要。把三姐并另一个丫鬟叫彩杏的,接替了先前那两个。
平日里两人轮流替佩瑶看家,另一个则跟着到宫里去伺候。
禁宫之内规矩森严,他们俩又是王府的宫女,在里面又低人一等。
一来二去的,彩杏就不大乐意跟进去了。三姐却是半点不怕,只要彩杏求到她头上,她就和对方换了。
天长日久的,佩瑶也知道了两人的想法,干脆就只点三姐跟着进宫。
她是个有上进心的,也知道自己的每一个机会都来之不易,不想再重新掉回原来的境地,就得紧紧抓住每一次机会。
跟众人相处了一阵,她察觉到以林大姑娘为首的几个伴读,都不是那等眼高于顶的,便壮着胆子去请教。
见她一个婢女愿意向学,黛玉等人都高看她一眼,但凡是他来请教,不拘是诗文还是经典,都乐得指教一番。
黛玉见她基础并不牢固,还把自己启蒙的书籍收拾了一套来,借给她抄录。
自那以后,三姐就在心里认了黛玉做老师,白天服侍佩瑶上学,晚上就点了灯烛抄书,有不懂的地方就在第二天去请教黛玉。
若是黛玉不得空,她再去请教别人。
有道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等东阳公主和佩瑜这一批皇室贵女彻底站在朝堂上时,尤三姐已经能做一段八股了。
唯一叫黛玉惋惜的,就是她在诗词上没什么灵气,只会按照格律,填写些应制诗。
但三姐已经很满足了,且到了这个时候,她才敢向黛玉提出正式拜师。
第125章 太子周朝堂上吵嚷了半年……
朝堂上吵嚷了半年有余,众人都看出圣人是铁了心要让自己的女儿入朝。至于那些郡主并高官、清流之女,不过是为公主们打掩护的罢了。
这一任的天子劝不动,有那心思活络的,就把主意打到了下一任身上。
当今太子今年十二岁,因为储君的身份,又是圣人独子,从小就有名师专门教导。
据那些教导太子的官员们来说,太子殿下年虽幼,志却高,对于圣人之言也有独到的见解。
正好,圣人为了平息公主们入朝掀起的风浪,顺势让才十二岁的太子也入朝了。
圣人此举,是为了安大臣们的心,告诉他们:朕虽疼爱女儿,却也还没到老糊涂的地步,知晓祖宗基业该传给谁。
在朝臣们想来,皇家争斗自然残酷。远的不说,就只说当今圣人这一辈,如果不是先帝去得早,指不定能乱成什么样呢。
且还有小道消息传出:先帝之所以去得早,其中少不了圣人的手笔。
只是没有证据的事,谁也不敢乱说,大家都只当没听过。
太子虽然没有彻底离开上书房,却也正式入朝,给了朝臣们接触他的机会。
圣人对几位公主如盛宠,太子心中岂会毫无芥蒂?
这些大臣们可不觉得自己是在挑拨人家姐弟的关系,他们义正辞严,口口声声强调自己是在维护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