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在军中的威望,再一次显现了出来,殿前军便是他一手创建的,如今已然成为了天下第一强军,军中的将士全都以他马首是瞻,而这也是他敢于整肃各军,同时改革大明体制的原因。
与此同时,朱慈烺也确实打算借着这次扩军,重新调整各部的实力,并彻底将殿前军各部壮大,以达到变相削弱其余各部实力的目的,这些都是为了整顿这两年来收编的各部兵马做准备。
不过,胡老七听的就是真真正正的小道消息了,甚至有不少消息,根本就是以讹传讹,完全不可信。
“而且,听说今后退伍之后分的地,没有一年前那么多了,这一定也是那些文官使坏,要是不多分些地,怎么可能招得到好兵?咱们这次损失的兵马虽然不多,但要想北伐,怎么着也得招个两三万新兵吧,还有地方的卫戍部队呢!”孙达抱怨道。
“呵呵呵,可不止两三万,最少也有四万,陛下是一定要扩充殿前军的,而且是重点扩充,还有忠贞营,还有左镇,湖广的营兵,这么多兵马,要是真的全部扩充,没有五六万新兵……”
赵正东已经喝醉了,一时间说了许多原本不该多说的事情,直接被还清醒的军官捂住了嘴巴。
这个时代的军队基本就是如此,无论是组织力,还是制度管理,都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不过,这些军官们所说的,其实大部分都是小道消息,朱慈烺并没有下令五军都督府公布全面的招兵计划,只是通过兵部,给各州县下发了任务,而许多军官都是根据调派的老兵数目来猜测的。
换言之,即便清廷的探子听到了他们的话,将情报传回北京,多尔衮也无法判断是真是假。因为,在其他酒坊中,还有更多听到了其他小道消息的军官,传播着招兵十万,甚至二十万的传闻。
而这样的情报,自然是真假难辨,意义不大的。
但朱慈烺正在大刀阔斧地改革,推行新政,明廷中许多官员敢怒不敢言这种情报,多尔衮同样也收到的了,并且正准备充分利用。
这个时候,清廷已经派使者来到南京,并带来了顺治准备同明廷“撤兵议和”的消息。
在祖泽溥的协助下,多尔衮派来的使者将“议和”的意图大肆传播,使得大明朝中以马士英和何腾蛟为首的官员们,在新政改革的巨大压力下,抓住了反戈一击的机会,纷纷开始力主议和,特别是清廷开出的条件还十分诱人。于是乎,南京官场上,迅速掀起了一股议和的风潮,许多在朱慈烺亲自推动的这场朝廷体制改革和军队整肃中落入下风的官员,纷纷投入其中,马士英更是逐渐成为了其中的领袖。
朱慈烺自然也第一时间知道了多尔衮传来的议和书信,随即又将南京城中的大臣们,召集到了岳州府。
不到半个月,群臣再度云集岳州府城,其中甚至包括了王应熊。如此大事,他这个督师,自然也是要掺一脚的。 岳州府城的临时行宫大殿上,朱慈烺面色威严,目光如炬,扫视着群臣。他知道,这些几乎全都自诩清流的老头子中,有不少只是贪图一时之利,并非真的为大明的强盛着想。
“多尔衮派来的使者,说什么要撤兵议和,你们怎么看?”朱慈烺直接摆明了态度,语气不善,冷冷地问道。
不过,纵使如此,马士英还是首先站出来,朝着朱慈烺拱手道:
“陛下,清廷这一次恐怕是真的被陛下打怕了,奴酋更是直言:若能议和,大军立刻撤出山海关。议和如若成真,百姓便可免受战火之苦,休养生息,朝廷也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谓两全其美啊!”
何腾蛟也随声附和道:“是啊,陛下,如今民生凋敝,战火连年,东虏既然有如此诚意,那暂时“议和”,也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堵胤锡听罢,当即冷哼一声,对着朱慈烺拱手抱拳道:
“可笑可笑,何阁老,你前段时间还说西贼不可信,招抚断不可行,怎么现在东虏就可信了?
多尔衮不可能轻易退兵,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极有可能只是清军的缓兵之计,绝对不能轻信!”
此言一出,大殿之上的群臣顿时面面相觑,议论之声四起,而堵胤锡则是继续说道:
“东虏的条件看似诱人,但其中藏着多少陷阱,马阁老,何阁老,你们想过了没有?”
但马士英并没有就此放弃,继续辩解道:
“陛下,东虏确实不可全信,但若能以‘议和’换取清军撤兵,那对于陛下的北伐大计而言,也必定是有益的。否则,清军必定会趁机袭扰,到时岂不耽误了咱们大军的训练……”
马士英自然知道清军很有可能食言,但只要能推动事情往议和一边发展,那主战一派必定会暂时失势,他才能有机会,扭转乾坤,反败为胜。
在朱慈烺整顿朝廷和军队的行动中,他虽然暂时还没事,可手下的官员正一个接着一个陷入危机,这使得他十分恐慌,听到北面传来了议和的消息,根本就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
毕竟,在马士英看来,主战一派之所以获得权力,便是因为大明的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取胜了。而一旦大明的重心转移到了议和之上,他们这些主和派,必定可以占据上风,获得重用。
“没错,这固然有可能是多尔衮的诡计,但咱们也未尝不可将计就计。”何腾蛟紧接着又道:
“数千年来,以南伐北都是胜少败多,更非一朝一夕之功,陛下乃千古明君,固然能迅速中兴大明,恢复北地万里河山,但也绝不可轻敌冒进。
如今,假意议和,迷惑东虏,才是稳妥之策,老夫反倒是觉得那些一心只想再起兵戈,置大局于不顾的,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
李邦华听到这样匪夷所思的话,原本还能压制得住的火气,直接爆发了,当即失态怒斥道:
“闭嘴!尔等鼠目寸光之辈,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利,却不顾大明的长远利益。议和,议和,议来议去,最终只会亡国!”
李邦华此话一出,大殿上的氛围顿时紧张起来,群臣被这个内阁首辅的威严震慑住了,不敢再出声。
而大明的天子朱慈烺,则是冷冷地扫视着他们,心中对这些人愈发失望。
他心中十分清楚,多尔衮的所谓议和,只是为了拖延时间,缓兵之计。他们不可能真的撤兵,只会趁机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进攻。而群臣其实能看清清军的真实意图,只不过是别有用心。
在这个问题上,朱慈烺和殿中的大臣们,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他太清楚马士英,何腾蛟等人为何如此热衷于议和了,他们若是能打仗,恐怕就力主北伐了。
不过,朱慈烺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他此前没有表明态度,给马士英,何腾蛟两人出言的机会,就是为了公开打击两人,瓦解两人的小团体,这将有助于改革的全面推进。
“议和之事,绝对不要再议,朕乃是大明天子,如何落到了要和一群乱虏败寇议和的境地?”
朱慈烺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传朕的军令,各部大军加强训练,严肃军纪,淮北,襄阳,川南各地的军队,必须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战,大明的未来,不是靠议和来取得的,靠的是我大明将士的实力!”
马士英见状,还欲辩解,连忙道:“陛下,若能以议和换取一时安宁,再图后计,也未尝不可……”
他的声音明显十分紧张,而余光瞥向何腾蛟,看到对方不敢出声,马士英心中更是顿时一凉,这可就意味着他要“孤军奋战”了。